【醫療科技】中大發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新方法 較標準治療更加有效
發布時間: 2023/04/09 17:14
最後更新: 2023/04/10 10:33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來自香港、內地和澳洲的研究人員進行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內窺鏡檢查時如發現病人有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持續出血,以內窺鏡鉗作初步治療可能會更有效降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研究結果已在《內科學年鑑》上發表。
香港每年每10萬名成人中約有130人罹患上消化道出血,症狀包括吐血、血便,或兩者同時出現,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內窺鏡止血。現有的標準治療包括止血鉗或接觸性加熱裝置,然失敗率接近10%。病人接受內窺鏡止血治療後倘進一步出血,會增加死亡風險。
最新影片推介
內窺鏡鉗(over-the-scope clips, OTSCs)是套在內窺鏡末端的形狀記憶鉗子,用於全層粘膜缺損的內窺鏡閉合和止血。內窺鏡鉗展開後,會牢牢地擠壓出血血管,並穩妥地留在消化道內以防因鉗子移位引致再出血。內窺鏡鉗常用於非靜脈曲張性的嚴重兼反覆出血。
是次研究中,190名經內窺鏡檢查發現非靜脈曲張性持續出血或尚未出血但血管明顯的病人,被隨機分配接受標準治療或內窺鏡鉗治療。
結果發現,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30天內進一步出血的累積機會率為14%,而接受內窺鏡鉗治療的病人則有3%出現此情況。這反映為患有上消化道潰瘍及其他非靜脈曲張病變的病人進行初步治療時,內窺鏡鉗比標準治療或更有效預防進一步出血。
研究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兼姚連生外科講座教授劉潤皇表示,使用內窺鏡鉗作為初步治療時要十分謹慎,負責操作的醫生須在使用前接受培訓,「因此,我們提倡將內窺鏡鉗主要使用在預計無法透過標準治療達到理想效果的潰瘍病人身上。」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解青羽